TiBE 台北國際書展 2024.2.20-25

【書籍設計論壇】金蝶獎歷屆得主齊聚 探究台灣出版書籍的設計潮流

2021年01月28日 /

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「書籍設計論壇」於1月28日舉行,邀請台灣曾獲得「世界最美麗的書」書籍設計大賽,以《zoom in, zoom out以有機為名》獲得銅獎的設計師方信元、以《氣味島》獲得2019金蝶獎銀獎的霧室:黃瑞怡和彭禹瑞兩位設計師、以《浮生記行 IN VISHNU'S DREAM》獲得2014金蝶獎銀獎的設計師彭星凱等歷屆金蝶獎得主代表,一起探究台灣出版書籍設計的潮流與未來。


圖說:台北國際書展舉辦「書籍設計論壇」,由許和捷(右起)擔任主持人,邀請金蝶獎歷任得主彭星凱、方信元、霧室兩位設計師黃瑞怡和彭禹瑞,到場分享創作。


論壇由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系教授許和捷擔任主持人。許和捷指出,對台灣出版創意影響深遠的「金蝶獎」台灣出版設計大獎,17屆以來拔擢不少優秀年輕的設計師,這些歷屆得主為台灣在國際爭光,他們的努力與心路歷程值得與大家分享。


圖說:台灣曾獲得「世界最美麗的書」書籍設計大賽,以《zoom in, zoom out以有機為名》獲得銅獎的設計師方信元分享創作甘苦。

方信元:設計就像感性理性又感性的循環

 

2012年以《zoom in, zoom out以有機為名》獲「世界最美麗的書」書籍設計大賽銅獎的設計師方信元,長期深耕台南以工作室接案為主,這回以「書籍設計運動」為題開講,指出每個接案的過程都是挑戰。

方信元分享作品《南台灣的守望者》,指出這本受已故攝影家周全池後代所託,當初為了突破文字框架,推翻了數次設計,到第四版才大致抵定,加上立體感的翻頁、以PP印黑表現呈現底片質感的書衣、先軋型再折頁等諸多設計,最終拿下台灣金印獎圖書類第一名,也讓他體會到,設計過程挑戰多,一開始規劃就要考慮到後續作業,還得要有好的業主全力支持、好的印刷廠可以執行。他形容,做設計就像是感性、理性、再回到感性的循環過程。有了感性想法,執行還得理性拆解,最後才能回到感性完美的呈現。


圖說:
以《氣味島》獲得2019金蝶獎銀獎的霧室:黃瑞怡和彭禹瑞兩位設計師。

霧室:十年成長來自不同思考與啟發

今年正是霧室成立滿十周年,黃瑞怡和彭禹瑞以「心為嚮導」為題,分享霧室十年來不同時期的點線面。黃瑞怡說,設計是否可以有更多可能性,一直是他們想探索的重點。因此,一開始接下獵人與熊的書上,他們可以為了表現獵人身上的痛,在機台上創造傷痕;為了讓讀者在翻書過程中,光影進入書內,便運用打洞的方式;為符合書名《拉丁美洲:被切開的血管》被切開的感覺,每本都以手工撕、剉出痕跡;他們也在書中加線,增加紙張和線的磨擦,只為了讓讀者能放慢閱讀速度,細細體會愛情詩集。

 

彭禹瑞指出,愈了解閱讀的本質,愈能做出符合書籍的設計。設計就是透過不同詮釋方式,讓書有自己的表情,和讀者產生連結。霧室從點、線到面,十年來的成長,都是來自一路上不同作者、出版社的啟發。書籍設計緊扣很多人,像出版社有發行人、設計、編輯到印務等。若每個環節加點創意,生活中多點感受,並樂於分享,書籍設計的未來也許沒有標準答案,但每個人卻有影響未來的能力。

 
圖說:
2014金蝶獎銀獎設計師彭星凱開講,吸引不少設計相關人士聆聽。

彭星凱:抽象符號造就獨一無二的設計

 

以《浮生記行 IN VISHNU'S DREAM》獲2014金蝶獎銀獎的設計師彭星凱,成就不少傑出作品,也打造出不少話題性的品牌,為圖案室.空白地區工作室負責人、臺北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創辦人。他特別以「消失的符號」破題指出,台灣設計很少探討的抽象符號,是無法成為「世界最美麗的書」的主因。

 

彭星凱指出,台灣出版業委託設計師,大多以封面為主,在經歷出版業培養這段期間,他一直密集關注在圖像與符號的探索。他說,符號充斥在生活中,是設計和所有人類的選擇行為,不管是坐的椅子、任何一個表情,只要有選擇,就會產生一個訊息,這也是設計中最抽象、最核心的事情。像唱片封面設計很愛用藝人的臉,本身就是全球僅有的符號;一本在封面上打洞、滴上紅色油墨的書,隨著翻頁過程,就會看到血液流動的姿態,這麼強烈的符號性,往往可能只是一個念頭,就改變觀看的角度,卻也創造了全世界獨一無二、無法複製的獨特性。

  
圖說:「書籍設計論壇」歷屆金蝶獎得主接受現場熱烈提問。


彭星凱說,書是綜合媒材,它融合了編輯、作者、設計師的意志,過程需要多方協調和連結,才能創造出共同的結果。他認為設計師在選題時,如果能選擇屬於自己世界觀的命題,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。但要躍上國際與其他國家書籍同台比拼時,在美感、結構之外,若不重視抽象符號帶來的強大力量,是無法介入他們用設計所做出的對話。

 

 

 

 

TOP